6月26日,在海原县李俊乡综治中心群众来访接待厅,工作人员按照“一厅四室”(群众来访接待厅、矛盾纠纷调处室、视频研判调度室、法律咨询服务室、社会心理服务室)的工作机制,有条不紊地接待来访群众。今年以来,李俊乡通过创新基层治理模式,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平安答卷。
“多亏乡里帮我们解开疙瘩!”李俊乡红星村村民马某某捧着调解协议书感慨道。去年,他和穆某某通过媒人介绍认识,于当年12月31日结婚,但在购买结婚用品途中发生冲突。双方就彩礼、订婚见面礼等物品的返还产生纠纷,马某某向综治中心反映并申请调解。综治中心启动“双线”化解机制,司法所、妇联、村“两委”组成联合调解组,既讲法律,又算人情账、经济账,最终促成双方达成6.6万余元退赔协议。这样的案例,该乡今年已化解92起,化解率达100%。
在李俊乡李俊村,身兼治保委主任的村党支部书记马亮手机微信响个不停。他的“微网格服务群”里有46户村民,谁家有地界纠纷、哪户老人需要帮办医保,都能第一时间发现。这种“20-25户一单元”的治理模式,让李俊乡实现了“小事不出格、大事不出村”。李俊村两户村民因宅基地积怨多年,今年3月,马亮在日常走访中捕捉到苗头,充分发挥治保委作用,通过联动乡司法所、国土所现场勘界,用一天时间厘清历史遗留问题。如今,全乡5558名常住人口的急难愁盼,正通过这张无形之网精准汇入该乡综治联席会议的研判清单。同时,这种“双线”化解机制,确保问题“日清日结”或“日清周结”。
而在法律咨询服务室的档案柜里,19份12345工单处理回访表整齐排列,满意率100%的背后是对“三到位一处理”的坚守。去年以来,社会心理服务室为42名精神障碍患者建立“一人一策”档案,而隔壁矛盾纠纷调处室的墙上,“法理情”三字调解法正诠释着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的实践内涵。(全媒体记者 范本哲 张铠捷)